振動頻譜分析技術


振動頻譜分析是通過將振動信號分解為不同頻率的分量,分析各頻率對應的振動強度,從而判斷設備故障類型的技術,是設備狀態監測的核心方法之一。
核心原理
振動信號是多種頻率疊加的複合信號(比如旋轉設備的振動可能包含轉子不平衡、軸承磨損、齒輪嚙合等多種來源的振動)。
頻譜分析通過「傅裡葉變換」技術,把時間域的振動波形(如振動位移、速度隨時間的變化)轉換為頻率域的譜圖——橫軸為頻率(Hz),縱軸為振動幅值(如mm/s),每個「峰值」對應某一頻率的振動強度,以此定位故障源。
主要應用:通過頻率特徵判斷故障
不同故障會產生特定頻率的振動,這是頻譜分析的關鍵依據:
• 旋轉類故障(以轉速頻率f為基準)
◦ 轉子不平衡:主要在「1倍頻(1f)」處出現明顯峰值,且隨轉速升高而增大。
◦ 軸承安裝偏心/對中不良:「2倍頻(2f)」或「多倍頻」峰值突出。
◦ 軸承故障:根據軸承型號,會在「滾動體通過頻率」「外圈/內圈故障頻率」處出現峰值(需結合軸承參數計算)。
• 嚙合類故障
齒輪、蝸輪等傳動部件:在「嚙合頻率(齒數×轉速對應頻率)」處有峰值,若齒面磨損,峰值會伴隨雜訊(頻譜雜亂)。
• 結構類故障
基礎鬆動、共振:可能在「設備固有頻率」處出現突增的峰值,且振動會隨負載或轉速接近固有頻率時顯著加劇。
分析流程
1. 採集振動信號:用加速度或速度傳感器安裝在設備振動點(如軸承座),記錄一段時間的振動數據。
2. 生成頻譜圖:通過分析儀器(如振動分析儀)將信號轉換為頻譜圖,標記各峰值對應的頻率。
3. 對比與判斷:將峰值頻率與已知故障的特徵頻率對比(如1f對應不平衡),結合峰值強度(超過標準限值則判為故障)確定問題。
4. 驗證:若無法確認,可結合設備運行狀態(如異響、溫升)或進一步檢測(如拆解檢查)驗證。
總之,振動頻譜分析的核心是「通過頻率找規律,通過規律定故障」,能在設備出現明顯損壞前提前發現隱患,是工業設備預防性維護的重要工具。
振動分析技術
在所有的非破壞性分析檢測訊號(電壓、電流、溫 度、壓力等)中,能提供最豐富的訊號的就是振動 訊號。一個完整的預知保養系統必須涵蓋所有訊號 分析檢測技術,然而,不可諱言的,振動分析檢測 技術始終是預知保養系統之根本。
何謂振動
振動是一物體相對於某一個參考點的往復式移動。 以彈簧懸吊一物體為例,當物體被拉下再釋放後, 倘若忽略所有摩擦、空氣阻力,則彈簧會以其原來 的平衡點為基準,上下來回不停的移動。
形成振動的三大要素
- 振幅(amplitude ) — 代表振動之強度
- 頻率(frequency ) — 代表單位時間內的振動次數
- 相位(phase ) — 代表兩物體間的振動發生時間關係
振動三大要素的另外涵義
任何振動訊號都是由不同的振幅、頻率及相位三大 要素所組成,從事振動分析的前提為:三大要素對 機械設備而言,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。
- 振幅大小代表設備運轉異常狀況之嚴重性
- 頻率分佈代表設備損壞或振動來源之所在
- 相位差異代表設備運轉所產生之振動模式
振動問題分析改善步驟
振動問題分析改善的七個步驟:
- 確認是否為振動問題。
- 蒐集設備相關資料。
- 研判設備可能發生之強制振動種類(模式)。
- 決定量測點 、量測工具及預備量測訊號種 類。
- 擷取振動訊號。
- 分析振動訊號。
- 出具分析診斷及改善建議報告書。
基礎振動頻譜分析法則
從事振動分析診斷者,應本振動分析第一法則: 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當發現無 法確認的問題時,適時請教振動分析專家,可避免 錯誤診斷,亦可提昇自己的診斷技術。
振動量測原理是將機械振動轉換為電信號,再對電信號進行分析和處理,以了解振動的特性和來源。 振動量測主要涉及三個方面:感測器、訊號處理和分析。
感測器:
加速度計:
使用壓電效應,將物體的振動加速度轉換為電信號。 當加速度計感測到振動時,其內部質量會產生位移並對壓電材料施加壓力,產生與加速度成比例的電壓。
速度感測器:
測量物體振動的速度。 速度感測器通常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來工作的。
位移感測器:
測量物體振動的位移。 位移感測器可以利用電容式、電感式等原理來工作。
訊號處理:
濾波: 可以濾除不需要的雜訊,提高訊號品質。
放大: 將微弱的感測器輸出信號放大,方便後續處理。
轉換: 將感測器輸出的模擬訊號轉換為數字訊號。
分析:
時域分析:
觀察振動訊號的時間波形,可以了解振動的峰值、均方根值等參數。
頻域分析:
將時域訊號轉換為頻域訊號,可以了解振動的頻率成分,找出振動的共振頻率和諧波等。
FFT (快速傅立葉轉換):
將時域訊號轉換為頻譜,有助於識別振動源和診斷機械故障。
振動量測在不同場合的應用:
工業設備監控: 監測旋轉機械的振動,提前預警故障,如壓縮機、渦輪、泵浦等。
結構健康監測: 監測橋樑、建築物等結構的振動,評估結構健康狀況。
微振動量測: 用於精密儀器、半導體製造等對振動環境要求極高的場合。
總結: 振動量測是透過感測器將機械振動轉換為電信號,再經由訊號處理和分析,了解振動的特性和來源,從而實現對機械設備和結構的監控和診斷。
振動頻譜分析儀使用方法
使用振動頻譜分析儀需按「準備→採集→分析→記錄」的流程操作,核心是確保信號採集準確、分析邏輯清晰,具體步驟如下:
一、前期準備
1. 了解設備背景
◦ 明確檢測對象(如電機、風機、齒輪箱),記錄基本參數:轉速(r/min)、軸承型號、齒輪齒數等(後續用於對比故障特徵頻率)。
◦ 確認設備運行狀態:需處於正常工作負載(避免空轉或超負荷),運行穩定(轉速波動≤±5%)。
2. 儀器與配件檢查
◦ 準備工具:振動分析儀主機、加速度傳感器(常用)、磁座(固定傳感器)、連接線、電源(或確認電量充足)。
◦ 檢查設備:傳感器線路是否斷損,儀器開機是否正常,磁座吸附力是否足夠(避免採集時鬆動)。
二、傳感器安裝(關鍵步驟)
1. 選擇安裝點
◦ 優選「振動敏感點」:靠近旋轉部件的剛性結構(如軸承座、機殼靠近軸的位置),避免安裝在柔性部位(如管道、護罩),否則信號會衰減或失真。
◦ 多點採集:同一設備建議在對稱位置(如前後軸承座)分別採集,便於對比判斷。
2. 固定傳感器
◦ 用磁座吸附在安裝點(若表面非鐵磁性,可用雙面膠或螺栓固定),確保與設備表面緊貼(無間隙)。
◦ 方向:傳感器測量方向需與振動主方向一致(常選垂直於旋轉軸的徑向,或軸向,根據設備常見故障類型選擇)。
三、參數設置與信號採集
1. 儀器參數設置
◦ 基本設置:輸入設備轉速(用於計算1倍頻等基準頻率)、採集頻率範圍(根據設備轉速選擇,如低轉速設備選0-1kHz,高速設備選0-10kHz)。
◦ 採集參數:設置採樣時間(一般5-10秒,確保覆蓋至少10個旋轉周期,信號更穩定)。
2. 採集振動信號
◦ 啟動設備至穩定運行狀態後,在儀器上選擇「信號採集」功能。
◦ 觀察實時波形:若波形穩定(無雜亂抖動),點擊「保存」;若波形雜亂,檢查傳感器是否鬆動、是否有外界干擾(如其他設備震動),重新調整後採集。
四、生成頻譜圖與分析
1. 生成頻譜
◦ 在儀器中選擇「頻譜分析」,系統自動通過傅裡葉變換將採集的時間域信號轉換為頻譜圖(橫軸:頻率Hz;縱軸:振動幅值,如mm/s)。
2. 初步分析頻譜
◦ 識別「峰值頻率」:關注譜圖中明顯突出的峰值(幅值遠高於其他頻率),記錄其對應的頻率值。
◦ 對比基準頻率:
◦ 若峰值在「1倍頻(轉速對應頻率,計算公式:轉速r/min÷60)」,大概率是轉子不平衡;
◦ 若在「軸承特征頻率」(可在儀器中輸入軸承型號自動計算),可能是軸承磨損;
◦ 若在「齒輪嚙合頻率(齒數×轉速頻率)」,需考慮齒輪故障。
◦ 判斷是否超標:對比峰值幅值與設備標準(如ISO標準),若超標則標記為異常。
五、數據記錄與後續處理
1. 保存數據:將採集的波形、頻譜圖及分析結果(設備名、時間、峰值頻率、幅值)保存到儀器或電腦,便於後續跟蹤(如對比歷史數據,判斷故障是否惡化)。
2. 復查(若需):若對結果存疑,可更換採集點或調整參數(如增大採樣時間)重新採集,確認數據可靠性。
關鍵注意事項
• 避免干擾:採集時遠離電機、變壓器等電磁源,避免傳感器線路與動力線捆綁(防止電磁干擾)。
• 傳感器安裝是核心:鬆動或安裝位置不當會直接導致頻譜失真,需反復確認固定牢固。
按以上步驟操作,可快速獲取有效頻譜數據,結合設備故障的頻率特征,就能初步判斷問題類型。